
横断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65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猛烈碰撞
青藏高原剧烈抬升
并向东西两端释放压力
在东端
它遭到扬子板块的顽强抵抗
短兵相接之处
大地互相挤压、紧缩
形成大规模的褶皱与断裂
在700千米宽的范围内
这些褶皱共有七列
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
他念他翁山-怒山
芒康山-云岭
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
统称横断七脉
(以上内容摘自于李炳元《横断山脉范围探讨》)
在前三篇里向大家讲述了我在川西、滇北“香格里拉”概念圈拍摄的经历。在接下来的五篇中将跨过澜沧江,来到横断七脉中最西端的一条山脉——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以及奔腾咆哮于其两侧峡谷之中的怒江和独龙江,领略这里的“一脉两江”壮丽的山水风光。
2014年11月,我利用休年假的机会随中国西部风光摄影团结束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区拍摄之行后,经察隅进入横断山脉,开启了首次穿越“丙察察”(西藏察隅—察瓦龙—云南丙中洛)的艰难旅程。丙察察线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在横断山七脉六江最西面的那条山脉伯舒拉岭南段,怒江沿岸。
那时丙察察线还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乡村级的土路,据说还是当年国家为了测绘的需要修的一条简易的土路。
由于路不好走,不通车,伯舒拉岭这一片区域属于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处女地,于是这条路沿线自然生态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这正是一些旅游爱好者不畏艰险,前来挑战丙察察的理由。
我们这个摄影团一行24人,分乘六辆越野大吉普,在杨桦老师带领下抢在公路开通之前穿越一次丙察察线。这次旅程路线为:察隅—察瓦龙—丙中洛—秋那桶—贡山—独龙江—贡山—六库—昆明。时间:2014年11月11日至11月18日。
11月11日一大早从西藏察隅出发,进入一片茫茫原始森林。
从察隅出来不远,来到一个叫桑久村的地方,路边出现一块石碑,上面雕刻着丙察察线的简易示图,我把它拍了下来,我们就沿着这个示意图所指示的路线艰难前行。今天的目的地是一个叫梦扎的地方,就在察瓦龙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由于只有几户人家,连个村都算不上,所以这张简易地图上没有标注。
如果以西藏察隅作为丙察察线的起点,那么云南的丙中洛即为终点,全长大约300公里,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察隅至察瓦龙大约220公里,第二段察瓦龙至丙中洛大约80公里。
照片上的越野车即是我的前车,我们正行进在坑坑洼洼泥泞的山路上。
伯舒拉岭南段正值深秋时节,满山遍野到处都是红黄相间的秋叶。早上出发时天还没怎么亮,现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灿烂的阳光照遍了山野。
我们车上除司机外,有郎嘉康、夏姐小喻、强国者和我。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郎嘉康老师,时年72岁,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退休前在上海工作。随他一起参加我们团的还有他的两位中科大同班同学和他们在中科大时的老师(时年76岁)。
郎嘉康老师说这次是他第二次进藏,第一次是在两年前自驾进藏,沿青藏线走到格尔木,不慎患了感冒,发烧了。怎么办,是半途返回,还是继续前行,70岁的郎老师选择了后者。第二天早上起来吃点退烧药继续开车前行,结果下午到了唐古拉山口时退烧了,什么症状也没有了。这次是从上海乘坐火车到拉萨,到西宁时又感冒了,家里人知道后不放心,打电话劝他回来吧。他回答家人说:“难道西藏人就不感冒吗?”结果到拉萨后感冒就好了。其实郎老师的身体并不算好,就在前一年遭遇过一场车祸,九根肋骨骨折。他的讲述令全车人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两次不平静的进藏经历告诉人们,高原并不可怕,高原也是可以适应的。
尽管路况很差,为了争取时间车队还是开足了马力,朝着察瓦龙方向奋力前行,你追我赶,谁也不肯掉队。
车辆在大山里穿行,上下颠簸,一会屁股被掀起老高,瞬间又跌落下来,重重地砸在座位上,车里人是前仰后合,左右相撞。
路上的泥土被前车碾压掀起两米多高烟尘,除了第一辆车外,后面所有的车辆都是在遮天蔽日的滚滚尘土中穿行。
密封再好的车辆也挡不住外面这无处不在的滚滚尘土,每个人的头上、身上都落满了尘土,嘴里都是尘土。
当时我曾经发誓回去后一定要专门制作一集美篇向世人展示当年丙察察的路况,题目就叫“尘土飞杨丙察察”,遗憾的是回来后由于忙就一直没有制作。
走着走着,颠簸已成为常态,身体也逐渐适应了。
车队在伯舒拉岭深山老林里穿越,爬行,树木越来越高大茂密,光影也越发富有魅力。
这时我发现,在尘土飞杨的密林之中,不断变换的光影世界有着独特的韵味。因为阳光在尘土的阻挡下,波长较短的蓝色和绿色光被滤掉了,从而使红色和黄色的光显得更加浓厚,密密的树林遮遮掩掩,反而造成舞台灯光的艺术效果。
我把相机调到速度优先,忽略光圈,快门速度达到千分之一秒,不管怎么颠簸,确保画面清晰。
结果拍出来的照片具有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摄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随机性,有时想要的片子没拍到,却拍到了意想不到的令人惊喜的片子。
以深山为舞台,森林为背景,阳光成了舞台灯光。随着越野车在密林中颠簸穿梭,角度不断发生变换,精彩的画面也不断在眼前闪现,令人目不暇接。
我也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画面。
随着太阳的升高,波长较短的蓝色和绿色光线也随之强烈了,这时的画面开始出现蓝调子了。
越过前面这片森林,便进入另一片阳光明媚的山谷之中。
这时背景的光强烈,前景的光比较暗,衬托出清晰的轮廓线条。
这种难得的光影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产生一种不言而喻的美感。
深山老林的早晨原来是那样的宁静,没有一丝喧嚣,而我们车队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片原始森林的宁静,这会令人感到有些不忍和无奈。
已见炊烟袅袅,不远处肯定会有村庄出现。
果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小村庄。
我们在路旁短暂休息了一会,又继续爬山。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茂密的森林植被渐渐退去,裸露而带有颜色的山体逐渐展现在眼前。
丙察察线在这一路段已经正式开始动工修路了,一些大型机械设备正在紧张施工。
据说是在2014年4月15日,丙察察线正式宣布开工,这一段公路被纳入国家新219国道的规划设计范畴,属于新219国道的组成部分,预计到2017年年底基本完工,达到四级路面,2018年可以铺设柏油路面。
我们能在丙察察线绝大部分路段还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或乡村土路的情况下,穿越一次丙察察,这是最后一次难得的机遇了,等以后219国道柏油路面竣工通车了,再想挑战丙察察就没有那种惊险和刺激了。
这是路边筑路工人休息和住宿用的工棚。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来到工棚里面驻足休息,打开自带的午饭,吃了一顿便餐。
六辆越野车就像六匹战马列队等候在那里。
终于来到了在桑久村那块石刻地图上标注的目若村了,它是察隅至察瓦龙之间最大的一个村庄。路边的房屋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招待所”三个大字,下面写着“内有四个房、十六张床”九个小字。这便是当时“丙察察”线上少见的一家住宿点。
伯舒拉岭是横断山脉最西端的一条山脉,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南延伸部分,藏语意为“勇士山麓”。
伯舒拉岭北起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南连高黎贡山,东临怒江,西南方是察隅县和然乌湖。南北长度大约280公里,东西宽大约30~60公里,一般海拔4000~5000米,主峰查格腊子海拔6155米。
一座座巍峨的雪山。
一道道秀丽的山川。
一颗颗挺拔的苍松。
一刃刃陡峭的石壁。
一道道流淌的乱石坡。
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惊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从伯舒拉岭山顶垭口下来,穿过一道阴森的峡谷,眼前又出现了一片更大的原始森林。
11月初,伯舒拉岭的这片原始森林秋色正浓,我们来的也是正当时。
红红的秋叶,恰似一团燃烧的火。
金黄的秋叶,显出别样的妖艳活泼。
躲到树丛后面,也难以掩盖它的妩媚动人。
这里的秋叶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越发鲜艳和楚楚动人。
这片原始森林的秋色,真有几分旷世之美和霸气。
面对这样有魅力的景色,我们又是风光摄影团,谁又能舍得错过呢?我们的车队选择了一个适当的位置停了下来,开始了各自的摄影创作。
从每个人脸上那灿烂的笑容可以看得出,他们个个都拍到了满意的“大片”了。
从察隅走来,虽然一路颠簸,一路风尘,但是原始森林、牧场、雪山、河流、灌木、荒漠、乱石坡……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这优美粗犷的原生态风光,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感的震撼。
从这片原始森林出来天色已晚,我们就在这片原始森林尽头一个叫梦扎的地方住了下来。这里并不是村庄,只是为来往车辆提供的一个临时住宿点,连晚饭都没人管,需要自己做。
由于这一段路也正在修路,有爆破任务随时可能封路,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天起大早赶过这段路段。
早上五点钟出发,车队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走来走去,突然发现走错了方向,又掉头回来。反反复复折腾到天亮才找到了怒江边,怒江是西藏与云南的界河,找到了怒江就找到了方向。今天我们将沿着怒江一路下行,经察瓦龙,到达丙察察线的终点云南丙中洛。
清晨的怒江边,我看见一群筑路工人都是藏族小伙子,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怒江峡谷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峡谷,位于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
我们摄影团在这里拍摄了许多峡谷风光作品。
终于快到察瓦龙了。怒江峡谷在这一段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两条滚石坡,被当地人分别称为大流沙和小流沙。
山体滑坡形成的碎石流面积相当大,碎石储量相当丰富,而且碎石大小均匀,大的有拳头大,小的有鸡蛋大。每天碎石流都会从山顶飞滚而下,带着重力加速度,这对于公路上的来往车辆和行人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大流沙又被称为是丙察察线上的鬼门关。
推土机必须定时在这段路面上清理滚落下来淤积在路面的碎石,否则,车辆将无法通行。
在大流沙路段必须实施单项轮换通行,这样可以缩短车辆通过大流沙路段的时间,司机也要集中精力地一脚油门冲过去。
大流沙的下面就是怒江碧绿的江水,川流不息,奔腾而下。
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察瓦龙,我查了一下百度,"察瓦龙"藏语意思就是一个"热"字。
由于干旱闷热,这一带生长着大片大片的仙人掌,有一米多高,结着美丽的球状小果,鲜红色,十分诱人。
察瓦龙是西藏察隅地区的一个乡,也是丙察察线的一个重要结点,来往的游客都会在这里停一下脚,吃个饭,休息一下。从这家饭店的四周墙壁上写满了密密麻麻各种留言可以看出这个结点的重要地位。
当天晚上我们到达了丙察察线终点丙中洛。按照西部风光摄影团事先的计划安排,我们选择在滇藏边界的一个叫“秋那桶”小村庄住了下来,而没有在丙中洛住宿,两地相距十几公里。秋那桶村是怒江大峡谷中一个典型民族村,可以代表这一带的风土民情。
第二天早晨,大家在领队杨桦老师带领下,对这个滇藏边境上的小村庄进行了拍摄。由于小村庄地处怒江峡谷云雾深处,生态环境独特而优越,又恰逢深秋时节,天高云淡,早晨光线柔和,具备出好片的种种条件,所以大家都收获满满。下面就从自己所拍摄的作品中选择几幅分享给大家。
清晨,村庄外面漂浮两片白雾,为画面增添了清澈的通透感。
勤劳的山里人这么早就赶着牛儿上山了。
背箩筐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在箩筐里。
小伙子背着箩筐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太阳出来暖洋洋。
这样的光影世界真叫人眼前一亮。
这种艺术效果需要深暗的背景做底色。
纯朴的怒族妇女。
“别得瑟了,还飞到我的箩筐上来了!”
这里的房子是有特色的,都是采用石板做瓦,就地取材,坚固耐用。
深山峡谷,怒族人家。
这个小村庄就是秋那桶,它是在怒江峡谷里,它在西藏与云南的边界上。
经过三天行程,我们顺利地穿越了丙察察这片外界关注较少的土地。虽然一路上饱受颠簸之苦,风餐露宿,鞍马劳顿。但是欣赏到壮丽的原生态高原风光,拍摄到许多震撼心灵的照片。这一路收获注定成为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按照拍摄日程,当天晚上赶到贡山县,第二天还要翻越高黎贡山去独龙江峡谷拍摄。
独龙江峡谷隐匿在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交界的边境上,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在这里,独龙江把陡峻的峡谷分成东西两岸,东岸的高黎贡山屏蔽着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西岸的担当力卡是国境线上的天然屏障。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闭了雪山垭口,峡谷便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只有90公里,而且那时国家就已经投资在这里修筑了柏油公路,交通很方便。尽管如此,由于是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行,弯道较多,安全车速也只能30-40公里,全程大约两个多小时。
贡山县城处在怒江峡谷之中,独特的气候条件造成这里降水量大,空气潮湿,常年云遮雾罩。清晨离开县城不远,车窗外面就出现了令人震撼画面,只好把车停在路边,下车拍照。
贡山县前一天刚下过雨,雨后天晴,早上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升腾起白色的云雾,在丛山峻岭之间漂浮游荡,远处贡山县城笼罩在白色的云雾之中,犹如仙境一般。
今天天气这么好,高黎贡山和独龙江峡谷必定是一派壮美风光,一场视觉盛宴在等待着我们。
这四张照片是我用手机在车上随拍的。
白雾茫茫为峡谷增添了无限神秘的色彩。
高黎贡山,山势陡峭,有着极典型的高山峡谷自然地理垂直带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千百年来,独龙江峡谷遗世而独立。远处可以看见一条开山凿壁而形成的道路,正是由于有了这条公路,才把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与现代社会连接了起来。
车队沿着高黎贡山新修的公路不断地盘旋爬坡,走走停停,沿途欣赏着罕见的原始森林,拍摄几乎垂直生长的千年古树。
高黎贡山不愧为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绿色明珠,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
高黎贡山被称为“世界自然博物馆”和“世界物种基因库”。
在这里,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杜鹃树种,树龄达到500多年。
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被称为“绿色寿星”的古老孑遗植物——秃杉。
有云南樱花的原始种、云南山茶的原生种,以及其它珍稀树种,是中国珍稀树种汇集的森林。
1986年,高黎贡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列为全球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群山之巅,白云飞渡,气冲霄汉,给峡谷增添了一层如梦如幻的色彩。
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
一棵棵枝繁叶茂、葱茏劲秀的古树,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树冠相叠,枝叶交错。
面对这一株株千年古树,我在想,在树的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呀。
人类之于古树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
朝代更迭,春来秋往,灰飞烟灭,树是人非。
保护区内还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就有30种。
高黎贡山有扭角羚、蜂猴、绿孔雀、白眉长臂猿、孟加拉虎等2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植物王国里,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高大的植物上,却忽略了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它们也在骄傲地绽放着自己的风采。
于是,我特意把镜头对准了脚下这些低矮的不起眼的植物,拍了这几张花草照片,回来后,越看越觉得它们与哪些参天大树相比,有着不一样的美。
你看这些小花小草昂着头,挺着胸,蓬勃旺盛,倔强峥嵘。也许它们之中也有罕见的物种。
这些青苔构成的线条轮廓感极强,犹如万里长城。
翻过了高黎贡山,我们的车队来到了独龙江边,眼前的石壁上赫然写着“独龙江”三个大字。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由上游克劳洛河与麻比洛河汇合后,一路奔腾流到这里,最后流入缅甸。
独龙江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最西部,被称为“第四江”。
独龙江保留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独龙江峡谷落差很大,江上支流飞瀑多达100余条。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3200毫米以上,为云南之最。
一副峭壁千仞的山水画。
耳边仿佛听到了滔滔的流水声。
独龙乡属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管辖,下设6个行政村,总人口4227人。国土总面积1939平方千米,独龙江乡是国内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俅人",史书上称为"太古之民",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眼前台地上的这个小村庄叫“献九当”,是我们当天要到访的独龙族村庄。
世代居住在峡谷里的独龙族,直到50年代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独龙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路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献九当”。我们走进了这个独龙族村庄拍摄,并且深入到了独龙族家里。
这是独龙人家自己建造的房子,都是木制结构,房子四周墙壁不用石头和泥巴,仅用木板围在上面。由于这里的人与外界接触较少,这两位独龙族妇女面对我们这些外来人表现出有些胆怯和躲闪。
这家里的女主人显得很年轻,也就是二十几岁,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从房屋四周那木板之间无数缝隙可以看出,屋子保温并不好。屋内取暖主要靠这个堆火,做饭也是靠这个堆火。这说明独龙族人还保留着相当原始的生活习惯。
一家五口人,还有一只猫,就围坐在这堆火的周围。火是他们生活的依赖,所有家当都放在地上和挂在墙壁上。
近几年,国家已经投入扶贫资金为独龙族同胞修了公路,建起了新房子。
这是我在献九当村拍摄的新建的民宅,大部分当地独龙族村民都住进了新居。据说2018年,全乡已经实现了脱贫。
历史上,独龙族的女人曾经以纹面为美。目前“最后的纹面女”也就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了,这是我在献九当村拍到的一位纹面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